“源頭活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自2011年起,由財政部和環保部牽頭組織、每年安排補償資金5億元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在新安江啟動實施。而在生態補償試點啟動后,安徽與浙江還建立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互訪協商機制,統籌推進全流域聯防聯控,合力治污。
同飲一江水,共守一江清。新安江本就是古徽商的黃金通道,是連接蘇杭“天堂”之地的紐帶?傞L359公里的新安江從安徽黃山休寧山間發源后,其干流的三分之二隸屬安徽境內,下游則是浙江重要的飲用水源地,也是中國長三角區域的戰略備用水源——千島湖。迄今,新安江流域水質穩定向好,跨省界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二類標準,每年向千島湖輸送60多億立方米干凈水。
促成這一變化,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功不可沒。與首輪試點相比,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補償資金3億元不變,皖浙兩省每年各安排補償資金2億元,各新增1億元,實現環境同治、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己艘罁,則是安徽、浙江兩省跨界斷面水質的監測數據。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浙江撥付給安徽1億元,水質達不到考核標準,安徽撥付給浙江1億元。
以水質“約法”,共同設立環境補償基金。所謂跨省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試點,即根據獎優罰劣的漸進式補償機制,由環保部每年組織安徽、浙江監測跨界水質,并以省界斷面達標的水質為基本標準。首輪的三年試點間,也使得皖浙兩省交界斷面的水質回復到二類水水質,千島湖營養狀態出現了拐點。
2016年底,安徽、浙江兩省簽訂新一輪的生態補償協議。補償范圍從單領域補償延伸至綜合補償,補償尺度從省內補償擴展到跨省補償,補償方式從資金補償轉變為多元化補償。新一輪試點必須跳出治理看治理,要實現原來的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項目推動向制度保護、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的“三個轉變”。目前,新安江生態補償試點以三年為一個周期的第二輪試點將在今年年底全面完成。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已進入第二輪尾聲,接下來,兩省將繼續合力做好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各項工作,目前正加緊研究今后新安江流域生態共建補償模式。浙江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兩省的合作不僅包括聯合監測數據,還有汛期聯合打撈、聯合環境執法、應急聯動等機制。省發改委上述負責人表示,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初步建立了上下游生態共保、環境共治的合作共建機制,有力推動了新安江流域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率先起步的新安江流域試點,意義也就格外深遠。作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新安江試點工作入選全國十大改革案例,寫入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先后被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河北、天津、陜西、甘肅等地推廣。但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跨省流域的生態補償雖已在多省份推開,但成熟模式的探索仍是任重道遠。
針對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未來應繼續完善和加強制度頂層設計,健全補償長效機制。同時,上下游通過共建新安江綠色產業基金、PPP基金、融資貼息等多種方式,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新安江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而就跨省流域生態補償制度而言,中國水利水電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何少苓指出,唯有利益共享、責任共擔,才能解決跨省流域生態補償難題。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